简讯

  • 第四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会议暨第二届安全管理理论与实践国际会议在西安举行

    <正>2016年9月24~25日,第四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会议暨第二届安全管理理论与实践国际会议在西安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行为安全专业委员会、西安科技大学、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联合主办,西安科技大学承办,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单位协办。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协第八届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组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宋振骐院士,西安

    2017年02期 v.37;No.154 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下载次数:49 ]
  • 《自然·材料》刊登西安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郑斌博士最新研究成果

    <正>日前,西安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师郑斌博士的研究成果以"Unravelling surface and interfacial structures of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为题在线发表在2017年2月20日的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DOI:10.1038/nmat4852)上。论文中,郑斌博士为唯一的国内人员,西安科技大学为唯一的国内单位。《自然·材料》是《自然》(Nature)旗下的重要子刊之一,是材料领域影响力最高的学术期

    2017年02期 v.37;No.154 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下载次数:16 ]
  •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获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正>近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了2015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评选结果,《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获得"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西安科技大学被评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技期刊优秀组织单位"。据悉,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根据《关于组织2015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技期刊优秀组织单位"评选活动的通知》,对截至2015年12月31日已收录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期刊,评选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120项,"优秀组织单位"53个。

    2017年02期 v.37;No.154 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下载次数:25 ]
  •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冯长根教授来西安科技大学做报告

    <正>近日,应学校邀请,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北京理工大学冯长根教授来校做了题为《用学术影响力评价学术论文》的学术报告。副校长张威虎主持报告会并致欢迎辞。报告中,冯长根从简单的提问"通过期刊的影响因子来判断某篇文章的影响力是否科学?"开始,在考虑学术传承和引用时长的基础上提出了替代"引用量"的两个新指标第一指数F1和第二指数F2,并通过两个实例阐明了两个新指标的科学意义和重要性。鼓励科研工作者尤其是研究生要注重训练自己在论文写作中对同行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并注重传承所从事研究领

    2017年02期 v.37;No.154 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下载次数:14 ]
  • 西安科技大学多个项目获得2016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励

    <正>2016年11月9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发布2016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公告。西安科技大学共12个项目获得奖励。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王晓利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高瓦斯矿井综放柔模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应用研究"和马砺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煤自然危险区域无线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获得一等奖。

    2017年02期 v.37;No.154 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下载次数:23 ]
  • 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煤火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正>近日,西安科技大学申请建设的"陕西省煤火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经陕西省科技厅批准建设,建设期2年。陕西省煤火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依托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长期从事矿山重大灾害防治应用基础研究,近年来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成果积累雄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建立了较完整的煤火灾害防治理论基础。实验室面向煤炭资源及其开采利用过程的火灾防治重大需求,以解决煤火及其诱发灾害形

    2017年02期 v.37;No.154 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 ] |[下载次数:26 ]
  • 西安科技大学期刊中心学术期刊近期荣获多个国家及省级奖励

    <正>近日,中国煤炭学会对"第一届全国煤炭优秀科技期刊"进行了表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荣获"第一届全国煤炭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期刊中心狠抓期刊人员培训工作、加强对外调研交流,积极对接科研及生产一线,坚持采用专家集体选用稿制度,规范期刊出版流程,不断提高办刊质量。《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及《技术与创新管理》今年先后荣获"陕西高校精品期刊"、"陕西省高校优秀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陕

    2017年02期 v.37;No.154 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8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下载次数:17 ]
  • 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卢建军到西安科技大学开展调研工作

    <正>2016年11月2日下午,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卢建军一行到西安科技大学调研科技创新工作。卢建军一行参观了西安科技大学硅镁产业节能与多联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煤矿灾害防治及应急救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煤火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并在临潼校区第一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西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刘德安,校长杨更社,党委副书记樊建武,副校长马宏伟、李树刚、惠朝阳出席座谈会,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杨更社主持。

    2017年02期 v.37;No.154 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下载次数:21 ]

  • 2016年本刊荣获多项国家及陕西省奖励

    <正>2016年《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先后获"陕西省高校精品期刊"、"陕西省高校优秀期刊编辑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第一届全国煤炭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第四届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学报编辑部个人获陕西省高校优秀主编、优秀编辑、优秀青年编辑及优秀编辑学论著等奖项。

    2017年02期 v.37;No.154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下载次数:5 ]
  • 液态CO_2溶浸作用下煤体孔隙结构损伤特性研究

    文虎;李珍宝;王旭;马砺;王伟峰;

    为分析液态CO_2作用后煤体的孔隙结构变化,开展了3种不同变质程度煤样的液态CO_2溶浸实验,采用压汞法测试了煤样溶浸前后的孔容分布,分析了低温液态CO_2溶浸作用下煤体的损伤特性。结果表明:液态CO_2溶浸煤体后大孔孔容增加,中、小、微孔孔容减小,溶浸过程中存在微孔→小孔→中孔→大孔的转化;液态CO_2溶浸过程主要为温度应力对煤体的损伤作用,损伤后总孔容降低,这是由于煤体孔隙破坏后形成宏观裂隙网络,损伤效应包括原生孔隙转化及新孔隙生成;低温作用下形成煤体基质收缩应力及水结冰膨胀挤压应力,形成拉伸、剪切、挤压等综合破坏及孔隙扩容作用,进一步增加了煤体的渗透性。

    2017年02期 v.37;No.154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44 ] |[下载次数:394 ]
  • 冻融损伤岩石的强度准则研究

    张慧梅;彭川;杨更社;叶万军;申艳军;刘慧;

    强度准则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将损伤力学和细观统计方法相结合,考虑岩石缺陷的随机性,建立了冻融岩石的损伤本构模型,并推导出模型参数的表达式;根据模型最大主应力点的极值条件,建立了冻融损伤岩石的强度准则,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其合理性。研究表明:文中所建立的冻融损伤岩石强度准则能够表征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极限应力状态,反映岩石强度莫尔包络线的曲线特征;模型参数的理论表达式可反映冻融损伤与岩石变形破坏的一般变化规律,增强了模型的普适性,可为寒区岩土工程材料和结构强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017年02期 v.37;No.154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43 ] |[下载次数:556 ]
  • 基于声发射特征的覆岩采动裂隙演化规律研究

    李志梁;李树刚;林海飞;秦伟博;陈高峰;

    为研究覆岩采动裂隙演化过程能量释放规律,以构建的实验条件为基础,采用物理相似模拟、理论分析的方法,结合声发射技术,对覆岩采动裂隙演化过程中声发射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采动裂隙演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能量释放过程,模型开挖初期,覆岩损伤较小,声发射现象不明显,岩层移动变化较小,仅产生离层裂隙;在模型开挖中期,声发射现象越来越显著,即释放能量随来压次数显著升高,此时破断裂隙在纵向及横向不断发展;随着模型继续开挖,周期来压阶段内,声发射次数逐渐稳定,释放能量趋于稳定,此时破断裂隙纵向不再发展,仅随模型开挖在横向方向发展。

    2017年02期 v.37;No.154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51 ] |[下载次数:287 ]
  • “应力-渗流-损伤”分析下的煤柱宽度设计

    范公勤;闫瑞兵;雷照源;杨伟;李长录;

    大南湖一矿3#煤层上覆岩层属于Ⅳ,Ⅴ类岩层,节理裂隙发育,遇水易软化破碎。1301工作面与1303工作面的区段煤柱为18 m,导致巷道破坏严重。为探究合理的区段煤柱宽度,基于岩石损伤的"应力(stress)-渗流(seepage)-损伤(damage)"理论,采用fish语言编程对Flac3D软件计算过程中的岩石力学参数进行优化,实现软件在计算过程中水对岩石的损伤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富水条件下区段煤柱宽度优化"应力-渗流-损伤"分析下的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不同宽度煤柱内部应力演化特征、损伤区域分布以及底板渗流通道。结果表明:区段煤柱宽度在18~22 m时,煤柱内部应力为42~52 MPa,应力集中明显;煤柱下部裂隙贯通,煤柱内部弹性核范围不足高度的2倍;本区段合理煤柱宽度为26 m,下区段合理煤柱宽度为30 m,既保证安全生产又保证经济效益。并通过现场实测验证了下区段30 m煤柱的可靠性,对以后富水条件下的煤矿安全开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7年02期 v.37;No.154 16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8K]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3 ] |[下载次数:206 ]
  • 考虑地面动荷载的地铁运行隧道结构安全分析

    刘新军;

    为研究地铁开通运行后对地面建构筑物的影响及上部铁路动荷载情况下对地铁隧道结构的影响,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京地铁4#线下穿京沪高铁联络线和宁芜铁路路基段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研究了地铁运行震动和铁路机车动荷载情况下地层的动应力分布及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运行状态下两者的相互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高铁震动引起的土体动应力较大,并对隧道结构产生不利影响,高铁列车通过隧道上方时隧道顶部加速度的变化幅值明显变大,说明隧道管片对高铁列车运行产生的动荷载较为敏感,相比之下对普通列车产生的动荷载的敏感性不强。为确保地铁运行后结构的安全,隧道在设计时采取了安设高强度螺栓,浮置板道床以及在管片上增设注浆孔等工程措施。

    2017年02期 v.37;No.154 17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1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2 ] |[下载次数:168 ]
  • 浅埋深薄基岩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切眼支护优化研究

    党应强;

    针对红柳林矿5-2煤切眼现有支护结构和支护技术设计的锚杆、锚索支护密度偏高,部分复杂生产条件下的支护效果难以达到设计要求,支护体实际受力常常远低于杆体强度的现状,采用联合支护的思想,结合现场测量,数值模拟,工程实践的方法对浅埋深薄基岩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切眼支护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了初步支护方案,将初步设计方案应用于现场,并对围岩支护效果进行监测分析。通过对浅埋深薄基岩大采高工作面切眼支护优化研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支护设计体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的提高了切眼的掘进速度及支护效益,有效的降低了巷道工程的综合成本,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2017年02期 v.37;No.154 17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7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46 ] |[下载次数:119 ]
  • 水压致裂提高块煤率的机理及应用

    邓广哲;齐晓华;王雷;

    为解决陕北侏罗纪浅埋厚硬煤层综采能耗大、块煤率低的问题,在优化煤层生产工艺基础上,采用煤层超前水压预裂的方法,分析了块煤制造综采面比能耗的影响因素,构建了通过脉冲水预裂技术来降低比能耗并提高厚硬煤层块煤率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对厚硬煤层脉冲水预裂破碎机理的研究,揭示了深孔定向脉冲水预裂煤体的破坏规律,分析了不同厚硬煤层水压破岩的预裂方法和工艺参数。研究表明:煤体硬度、煤层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是影响块煤制造综采面比能耗的主要因素。通过对陕北浅埋煤层典型大采高综采面开展水压预裂的现场试验,发现工作面煤壁截割裂隙线密度增加了约2倍,煤机截割能耗降低了36%,工作面的块煤率提高了25%,煤尘浓度平均降低了35%.同时超前预裂后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减少,试验验证了脉冲水预裂技术降低比能耗提高厚硬煤层块煤率的有效性。

    2017年02期 v.37;No.154 187-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1K]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98 ] |[下载次数:376 ]
  • 苏里格气田苏东南地区盒8段储层孔隙结构研究

    高洁;孙卫;段瑞芳;

    利用常规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压汞等岩心分析资料从定性到定量的角度分别对苏东南地区盒8段储层的孔隙组合类型与孔隙结构进行研究,按照溶蚀孔与晶间孔的相对含量将孔隙组合类型划分为4类:晶间孔型、溶蚀孔-晶间孔型、晶间孔-溶蚀孔型、溶蚀孔型,并重点分析了4种孔隙组合类型所具有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晶间孔型的喉道类型主要为微喉道与微细喉道,其孔喉参数分选性好,退汞效率高;除了微喉道与微细喉道之外,溶蚀孔-晶间孔型、晶间孔-溶蚀孔型、溶蚀孔型发育一定含量的细喉道与中喉道,并且细喉道与中喉道的比例随着溶蚀孔含量比例的增加而逐渐依次增大;溶蚀孔型的分选系数与退汞效率整体上低于晶间孔型,由溶蚀孔与晶间孔形成的混合孔隙组合类型具有比单一孔隙类型更差的分选系数与退汞效率。

    2017年02期 v.37;No.154 19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2K]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7 ] |[下载次数:165 ]
  • 隧道衬砌质量地质雷达检测影响因素研究

    陈建平;

    针对目前隧道衬砌检测中存在的精度不高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实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地质雷达衬砌检测精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隧道衬砌检测准确性的关键在于衬砌介电参数ε的选取,衬砌混凝土强度和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衬砌的介电常数和混凝土的龄期;利用线性回归确定了衬砌介电参数ε与混凝土水灰比、龄期以及强度的相关关系。在检测参数方面,表面波的拾取和数据处理理念对衬砌检测精度影响显著,采用不同频率的雷达天线时衬砌的检测精度不同。为提高衬砌检测精度在隧道拱顶、拱腰部位宜采用900 MHz天线,边墙部位宜采用400 MHz天线;在检测中需要根据衬砌混凝土的不同龄期采用不同的介电参数。

    2017年02期 v.37;No.154 200-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8 ] |[下载次数:170 ]
  • 敦煌莫高窟保护区洪水预测预防研究

    薛丽洋;本莲芳;张明泉;王旭东;郭青林;刘洪丽;王小娜;马宏海;

    敦煌莫高窟保护区所在区域气候极为干旱,但受到早年多次洪水影响,致使洞窟潮湿、壁画霉变、酥碱,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造成极大威胁,因此通过窟前大泉河洪水预测的研究,分析和预测不同降水条件下的莫高窟库前洪水流量,进一步合理制定洪水防范措施和风险预警体系,对保障莫高窟文物安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对莫高窟保护区实地考察和流域特征分析,选择短缺流量资料地区比较适宜的瞬时单位线法,分别测算出大泉河野马山、一百四戈壁和三危山50 a,100 a,500 a一遇的洪水流量,以此为基预测2种不同降雨情形下的洪水流量。(1)当降雨从上段野马山区开始,依次向中段、下段移动时,50 a,100 a,500 a一遇降水流经大泉河莫高窟前断面的洪水流量分别为230,463,757 m3/s;(2)当全流域同时降雨时,50 a,100 a,500 a一遇降水流经大泉河莫高窟前断面的洪水流量分别为230,330和510 m3/s.并通过实际发生的2次百年一遇的洪水的洪峰流量和气象条件与测算数值进行比对,印证预测结果可信。同时,为了提高莫高窟抵御洪水风险的能力,确保莫高窟文物安全,防患于未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健全流域降水和洪水监测体系、开展大泉河防护性工程建设、降雨洪水预警体系建设和石窟作防雨防渗等措施的建议,以便有效预防洪水,切实保障莫高窟安全。

    2017年02期 v.37;No.154 207-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2 ] |[下载次数:220 ]
  • 基于水化学特征分析的象山矿井突水水源判别

    代革联;薛小渊;牛超;

    为能够快速的、准确的识别矿井突水水源,减少煤矿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以象山煤矿为例,应用Piper三线图法对井田内3组基岩含水层(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石炭系砂岩/灰岩含水层、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中水质类型进行划分,采用水质分析对比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井田内3组基岩含水层中28个水样进行的分析,获得了不同基岩含水层水的化学特征,根据水化学特征,将突水点处的待定水样和3组基岩含水层中的水样对比来判别矿井突水水源,同时提出了利用模糊聚类方法进一步确定矿井突水水源。研究结果表明,石炭系砂岩(灰岩)水和奥陶系岩溶水的水化学特征都与待定水样比较相似,不能轻易识别;聚类分析法能够排除干扰因素并最终精确判别矿井突水水源,即象山煤矿280排矸石门突水的水源为奥灰岩溶水,预测结果与实际相符,表明该方法针对矿井突水的水源判别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2017年02期 v.37;No.154 213-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59 ] |[下载次数:419 ]
  • 特低~超低渗透储层油水渗流效应分析及开发启示

    王建民;张三;

    以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烟雾峁区块延长组长4+5,长6储层为例,基于岩心渗流实验的归一化处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引入有效驱动系数及油水粘度比,将渗流理论与室内实验及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综合分析特低~超低渗透储层油水渗流效应,探讨其注水开发启示。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透储层渗流特征受启动压力影响,启动压力将导致油井提前见水;当含水饱和度大于某一临界值后,油层含水变化率逐渐减小,无因次采液指数与采油指数之间的分化逐渐加剧,其相对稳定的变化区间则是油层提液增产及调整挖潜的重要机遇期。依据无因次采液、采油指数变化规律及其相应的含水率变化区间,可将特低~超低渗透油层开采过程划分为初产、稳产、有效提液、低效循环等4个阶段;在中高含水期,较高的有效驱动系数有利于油层提液增产;在特高含水后期,较小的有效驱动系数及油水粘度比则有利于油层提高低效循环阶段的最终采收率。流体饱和度不仅对特低~超低渗透油层含水率及采液采油指数等变化具有重要的控制和影响,而且也是导致区块生产差异的主要因素。对于那些饱和度分布不同、平面及层间生产差异比较突出的井区,应依据其所处开采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参数,以改善油田整体开发效果。

    2017年02期 v.37;No.154 219-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9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8 ] |[下载次数:147 ]
  • 浅水型三角洲前缘钙质夹层的地质意义

    王涛;符超峰;

    浅水型三角洲前缘利于油气成藏,储层砂体中的钙质夹层对油气分布、储藏和运移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岩心观察、滴水滴酸、测井识别等技术,对王家川油田佛古源区长6储层的钙质夹层进行研究,进而确定钙质夹层对油藏的形成及开发的影响。研究认为:钙质夹层形成于水体不流畅的浅水蒸发环境的叠加砂岩中,后期洪水期,原废弃分流河道再次复活期;钙质夹层非常致密,孔隙度、渗透率极低,是稳定的渗流屏障;在测井曲线上,具有"三高三低"的典型识别特征,即高电阻、高密度与高微电极和低自然电位、低自然伽马与低声波时差;在垂向上,钙质夹层常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底部的小型的侵蚀—冲刷面处,还多见三角洲前缘河口坝顶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垂向上呈下部粒度粗,而上部粒度细的正韵律,初期泥质含量较低,砂岩粒度较粗,进而原生孔隙比较发育,孔隙水容易流动,容易形成钙质夹层,砂岩顶部和底部的钙质夹层厚度为0.5~1 m,砂岩内部的钙质夹层厚度较薄,为0.3~0.7 m,泥岩中的钙质夹层厚度多大于1m;在平面上,钙质夹层在水下分流河道的边部厚度一般大于河道内部。

    2017年02期 v.37;No.154 226-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5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7 ] |[下载次数:205 ]
  •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标准化层序地层学研究

    杨伟利;王起琮;刘佳玮;石堃;魏巍;

    应用标准化层序地层理论开展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层序地层研究。主要采用了露头观察和岩心描述、岩石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及测井岩性解释方法,确定地层岩石类型、岩相组合特征、层序地层界面特征及其位置,结合绝对地质年龄及天文周期时限作为层序划分主要依据。文中将马家沟组划分为平均时限为3.65 Ma的3个海平面变化层序,根据岩相组合及地层界面将各层序划分为低位、海侵、高位及强制海退体系域,层序界面位于强制海退体系域顶界,形成于最低海平面开始上升时期,以石盐岩到硬石膏岩或硬石膏岩到准同生泥晶白云岩的岩性转换面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平面升降运动,碳酸盐岩台地上的岩性组合及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突显了应用标准化层序地层理论建立的层序划分方案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2017年02期 v.37;No.154 234-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0K]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57 ] |[下载次数:610 ]
  • 差异型碳酸盐岩缓坡特征及沉积格局——以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茅口组为例

    刘小洪;刘畅;李宁辛;冯明友;王兴志;张本健;尹宏;

    复杂构造背景导致川西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沉积格局不清。为明确有利沉积相带展布规律,采用碳酸盐岩石学、古生物、地震资料结合的方法,对区内栖霞-茅口组沉积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川西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受龙门山-米仓山前带差异性构造沉降背景控制,原始沉积物类型复杂,多发育虫-藻组合,地震剖面显示为低缓沉积背景、典型台地特征不明显,总体属北东倾斜的差异型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栖霞组二段及茅口组3段内缓坡砂屑滩及生屑滩于龙门山前缘呈狭长形分布,中缓坡生物滩在广元-旺苍一带呈宽弧状分布。古地貌差异控制了栖霞-茅口组滩体"八"字形分布的沉积格局。

    2017年02期 v.37;No.154 242-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8K]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63 ] |[下载次数:517 ]
  • 微生物溶解内蒙古褐煤影响因素及产物分析

    岳子林;刘向荣;赵顺省;杨再文;王一凡;安子锷;

    利用产碱假单胞菌、施氏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粗毛栓菌4种微生物对内蒙古褐煤进行溶煤实验,探索了煤样粒度、氧化程度、溶煤时间和溶煤方式等因素对溶煤率的影响,并对溶煤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VI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结果发现,当煤样粒度为0.074~0.125 mm,氧化程度为10 mol/L硝酸浸泡处理48 h,溶煤时间为14 d和以摇瓶培养的方式进行溶煤时效果最好,此条件下铜绿假单胞菌的溶煤率最高,达62.61%.IR分析结果显示,残煤红外光谱图与氧化煤红外光谱图相比,羟基振动峰增强,芳烃结构振动峰减弱;UV-VIS分析结果显示,溶煤产物的主要成分为苯酚衍生物、醛类和醚类化合物;GC-MS分析结果显示,氧化煤经过微生物溶解以后,其结构发生变化,部分溶解为低分子量化合物。

    2017年02期 v.37;No.154 251-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6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2 ] |[下载次数:252 ]
  • 赤铁矿对2种低阶煤热解特性影响

    宋强;赵洪宇;王雪强;顾秋香;梁新星;舒新前;

    为研究赤铁矿对新疆哈密(HMR)和陕西子长(ZCR)2种低阶煤热解特性影响,在热重分析仪和固定床实验基础上,采用气相色谱仪对热解气相产物组成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外加赤铁矿使HMR和ZCR失重率增大,600℃时,添加20%赤铁矿的HMR和ZCR热解失重率分别增加3.84%和3.23%;当固定床热解温度为600℃时,HMR和ZCR热解焦油产率达到最大,分别为8.91%和10.23%.当赤铁矿添加量为20%时,HMR和ZCR热解转化率分别提高1.97%,0.49%.随着赤铁矿添加量的增加,HMR和ZCR热解气相产物中H2,CH4,CO和CO2产率明显提高,当赤铁矿添加量为25%时,CH4产率分别提高12.56和6.78 m L/g;赤铁矿与煤内在矿物质脱除均对HMR和ZCR热解活化能降低起到促进作用,对活化能的降低顺序为HMR内在矿物质>ZCR内在矿物质>赤铁矿。

    2017年02期 v.37;No.154 260-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0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3 ] |[下载次数:123 ]
  • 热带假丝酵母菌溶煤培养基的响应面优化

    贾建军;刘向荣;张杰;赵顺省;杨再文;周安宁;

    以热带假丝酵母菌对神府煤进行微生物溶煤实验,依次采用析因实验、最陡爬坡实验和响应面分析实验对溶煤培养基进行优化,并对溶煤产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机氮源更利于溶煤作用,且最佳氮源为酵母粉;葡萄糖、酵母粉浓度和p H对溶煤作用影响显著,其最佳水平分别为8.152,15.759 g/L和7.414,此时的响应值A450达最大值14.937,溶煤率为23.03%;氧化煤被转化为深色小分子水溶性物质,与氧化煤的结构相似,溶煤产物中含有醛、酮、羧酸类化合物。

    2017年02期 v.37;No.154 26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9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5 ] |[下载次数:144 ]
  • 结构材料维氏硬度与屈服应力的关系分析

    薛河;庄泽城;曹婷;郭瑞;崔英浩;龚晓燕;

    利用传统力学试验方式直接获取实际工程结构的(如焊接接头)材料力学性能有时相当困难,而准确的材料力学参数是分析实际工程结构完整性的重要基础依据。鉴于获取材料表面维氏硬度相对容易,文中利用维氏硬度试验和ABAQUS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304奥氏体不锈钢维氏硬度与材料屈服应力的相关性,为复杂工程结构的材料力学参数确定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2017年02期 v.37;No.154 274-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2K]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8 ] |[下载次数:597 ]
  • 工程测量中高精度对中杆设计研究

    朱庆伟;王家伟;王涛;

    由于实时动态差分法测量(Real Time Kinematic,简称RTK)和全站仪在控制测量、地形图测量、变形监测及施工放样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为掌握RTK和全站仪在上述应用期间由于对中杆本身高度测量不准确而造成测量精度的降低,进而影响到整体工程质量。以工程测量为背景,基于激光测距仪量测原理,通过采用"激光测距仪+精度放大装置+显示屏幕"的集成技术设计思想,设计出了一种高效的便于精确测量高度的对中杆。结果表明:采用优化设计后的集成化对中杆进行高度量测,在闭合导线环和附合导线环中,可有效提高25%测量精度,而所用时间与传统不用高效对中杆时所用时间几乎相同。由此可见,在测量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采用高效集成化对中杆可以有效提高量测精度的同时提高了测量效率,达到进一步提高工程整体质量的目的。

    2017年02期 v.37;No.154 280-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9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5 ] |[下载次数:167 ]
  • 资源税改革对煤炭企业经营绩效的研究

    吕靖烨;夏萌阳;张金锁;

    煤炭资源税改革自2014年12月1日起正式在中国拉开帷幕。而资源税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对煤炭行业产生重大冲击,煤炭企业的经营绩效受其影响也会发生变化。文中依据目前现有的绩效评价理论,在研究资源税改革和煤炭上市企业之间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总结出资源税改革对煤炭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研究主要收集了中国煤炭上市公司2013年到2015年3年的财务报表数据,选择出能够体现煤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财务指标,并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分析表明资源税改革对煤炭企业的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影响不大,对煤炭企业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影响显著的分结论。但总体来看,从2014年底至2015年底,资源税改革对煤炭企业整体的经营绩效有影响,但显著性不强。

    2017年02期 v.37;No.154 285-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60 ] |[下载次数:710 ]
  • 不同螺纹形态的圆柱状2D种植体的即刻力学分析

    肖玲;岳云;程文杰;李自刚;李明;

    为研究不同螺纹形态的圆柱状2D种植体的即刻力学,建立了简化的种植体—牙槽骨的参数化模型,骨块简化为内部为松质骨外部为皮质骨的矩形方块,在骨块上建立圆柱形螺纹种植体及牙槽骨,牙槽骨和种植体简化为一个整体。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不同螺纹形态种植体轴向截面应力应变在不同承载特征下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混合加载作用下,种植体—牙槽骨的应力、应变及变形分布更趋均匀,表明相邻牙槽骨之间的反作用力即水平加载对应力分布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当螺纹角度在30°~60°时,顶角为45°的螺纹形态应力集中现象严重;顶角为60°的螺纹形态应力、应变及变形最小。为避免应力过度集中产生的二次伤害,应采用顶角为60°的螺纹形态,有利于应力在皮质骨、松质骨区域更合理的分散,可延缓皮质骨表面的骨吸收,为种植体的螺纹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2017年02期 v.37;No.154 292-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9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5 ] |[下载次数:110 ]
  • 改进的并行SVM回归算法

    厍向阳;崔文强;

    针对目前SVM回归算法在大样本情况下,学习效率低、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Kmeans聚类的并行SVM回归算法。在Hadoop框架中,先对训练样本行进并行聚类,然后针对聚类后的不同簇,构造相应的SVM回归模型,使用顺次最小优化算法求解各模型参数。预测时,选择与待预测样本距离最近簇的对应SVM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实验验证了文中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17年02期 v.37;No.154 299-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5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1 ] |[下载次数:302 ]
  •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正>《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是由西安科技大学主办的、以安全工程、地矿类专业为特色、兼顾理工学科各门类的综合性学术性期刊。本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国内外矿业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繁荣我国煤炭科学事业培养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刊宗旨;主要刊载安全工程、矿业工程、地质与测量工程、材料与化工、机械与电气工程、通信与计算机工程、矿业经济、基础科学等专业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欢迎为本刊赐稿。来稿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2017年02期 v.37;No.154 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下载次数:5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