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

  • 本刊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正>近日,收到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通知,我校《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汉大学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简称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汉大学版)2015—2016》是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研发(由科学出版

    2016年02期 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下载次数:5 ]
  • 第四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会议暨第二届安全管理理论与实践国际会议将于2016年9月23~25日在西安科技大学举办

    <正>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行为安全专业委员会)、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主办,西安科技大学承办,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支持的第四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暨第二届安全管理理论与实践国际会议将于2016年9月23~25日在西安科技大学举行。诚挚邀请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安全管理与相关领域教学、科研、生产的专家学者,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前来参会。

    2016年02期 v.36;No.148 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下载次数:17 ]
  • 我校成功申办2018年第十一届世界矿山通风大会

    <正>西安科技大学成功申办2018年第十一届世界矿山通风大会,世界矿山通风大会是当前矿山通风领域涉及范围最广、与会专家学者最多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是世界各国矿山通风专家学者进行新技术、新观念、新成果交流的重要平台。2014年8月,第十届世界矿山通风大会在南非举行,我校学术代表团参加了大会。会上,校申办组委会向大会

    2016年02期 v.36;No.148 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下载次数:14 ]
  •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正>2015年底,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了"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技期刊优秀组织单位"评选结果。评选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111项,二等奖183项;评选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技期刊优秀组织单位"64个。其

    2016年02期 v.36;No.148 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下载次数:6 ]
  • 声明

    <正>近期,《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多次接到作者反映,发现互联网上一些网站冒用我刊名义征集稿件,骗取作者审稿费、版面费等,致使部分作者蒙受损失,对本刊造成了恶劣影响。为维护本刊声誉和广大作者的利益,特声明如下:1.我刊从来没有对投稿收取审稿费,也没有委托或授权任何第三方公司或个人提供任何代理服务。凡号称提供与代写论文服务、收取审稿费快速发表有关的公司或个人,

    2016年02期 v.36;No.148 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下载次数:13 ]

  • 本刊入选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正>《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公布了2014年版收录期刊名录,《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入选。据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从2011年开始每3年更新出版一次,此次公布的2014年版为总第7版。《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是第5次入选,前4次入选的是矿业工程类,本次入选综合科学技术类。

    2016年02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下载次数:15 ]
  • 煤样两次程序升温自燃特性对比实验研究

    邓军;赵婧昱;张嬿妮;王彩萍;王凯;

    为了掌握煤经多次氧化的自燃特性指标参数,对气肥煤、1/3焦煤、贫煤和无烟煤4种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煤样进行预处理,即将原煤样经过升温氧化后利用氮气冷却至常温,得其氧化煤样。采用煤质分析实验、物理吸附实验和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对两次氧化过程中的耗氧速率、放热强度、CO产生率和特征温度等自燃特性参数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2次程序升温过程中,煤样的自燃特性参数都随煤温呈指数变化规律。氧化煤样的耗氧速率、放热强度和CO产生率均表现出在氧化反应前期大于原煤样,氧化反应后期小于原煤样;自然发火的特征温度低于原煤样,说明氧化煤样更容易发生自燃,危险性较大。

    2016年02期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60 ] |[下载次数:422 ]
  • 基于光纤Bragg光栅的采动支承压力分布试验研究

    柴敬;袁强;张丁丁;李毅;王帅;张文轩;

    为了研究采动支承压力的分布情况,采用光纤Bragg光栅(FBG)传感器对长壁采场模型试验进行了测试,在模型中埋设了9支FBG应变传感器,对比分析工作面推进时底板支承压力与上位FBG的测试结果。试验揭示了FBG测试结果与支承压力变化呈现镜面反射,在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内支承压力与波长漂移呈线性关系。研究提出了支承压力FBG测试灵敏度参数,其表征了FBG传感器每变化1 pm时的支承压力变化;定量分析了围岩采动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得出了测线2三支FBG所在层位的支承压力大小与影响范围(K,L1,L2),同时建立了基于FBG的围岩采动支承压力的分布模型,用于描述采动围岩体中支承压力在不同层位和距离工作面不同距离时的分布规律。

    2016年02期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58 ] |[下载次数:247 ]
  • 苏里格东南召41井区盒8段沉积微相研究

    费世祥;张保国;李洋;李百强;王金成;邱雅洁;

    通过对钻井岩心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及岩相分析,结合测井相标志和古生物标志,对盒8段的沉积微相特征盒8段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召41井区盒8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并进一步划分出分流河道与泛滥平原微相,其中广泛发育的分流河道是其沉积主体,由于河道不断迁移,垂向上多期砂体互相叠置为巨厚砂体并与泛滥平原沉积交替出现。侧向上单砂体呈透镜状展布,多期叠加为厚砂体延伸较远。研究表明盒8段主要沉积微相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在平面上展布为近南北向,连片性好,纵向上多期河道砂体互相叠置,延伸较远,是天然气储集的有利场所。沉积微相及有利储集相带的研究为该区块含气有利区预测及开发井位部署奠定了基础。

    2016年02期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66 ] |[下载次数:182 ]
  • 不同温度条件下页岩储层吸附能力预测模型

    安淑萍;李靖;于鹏亮;白艳改;

    吸附特征曲线函数是预测不同温度吸附曲线的重要参数,主要依靠"拟合"得到,缺乏严格理论推导,且需要多个温度下的吸附数据确保拟合精度,不能达到高效预测的目的。基于Polanyi吸附势理论与Langmuir吸附理论,推导了吸附特征曲线函数式,揭示了温度对吸附曲线的影响规律,并且建立了"仅利用一条等温吸附曲线预测其他温度吸附曲线"的方法。实验表明:利用页岩样品低温(38℃)条件下吸附曲线,预测得到的高温(65~150℃)条件下吸附曲线误差小于5%,具有较高精度。同时,在考虑实际储层压力梯度、地温梯度基础上,耦合温度与压力的共同影响,量化了页岩吸附能力与储层埋深关系曲线。结果表明:在埋深较浅的情况下(<750 m),页岩储层吸附能力随埋深增大而迅速增强;随后吸附能力随埋深变化缓慢,达到峰值后,存在下降趋势;样品吸附能力峰值对应的埋深约2 200~2 400 m.

    2016年02期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5 ] |[下载次数:207 ]
  • 有源电力滤波器对消除谐波电流的研究

    秦学斌;张一哲;汪梅;

    非线性负载尤其是电力电子装置的广泛应用,导致了电网中含有大量谐波,这些谐波给电力系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从而使电能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有源电力滤波器(APF)作为一种高效治理谐波的电力电子装置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文中构造了有源电力滤波器采用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的ip-iq检测法来检测谐波电流,采用滞环比较法来跟踪指令电流。通过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对电力系统中存在的负载是否平衡和电网是否平衡4种情况进行仿真研究。仿真实验表明:APF针对于这4种状况能够消除电流谐波,使电流中的谐波含量减少了75%以上,使得电流总畸变率大大降低,与传统的LC无源滤器相比,有源电力滤波器具有深入的研究意义和广泛的实用价值。

    2016年02期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6 ] |[下载次数:184 ]
  • 煤矿10kV供电系统电容电流计算方法

    张红涛;王星;蔡文龙;贠永;

    随着煤矿生产规模以及矿井供电网络不断扩大,使得矿井供电系统对地电容电流越来越大,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矿井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对矿井供电系统电容电流的准确掌握就十分重要。而传统的电容电流计算方法考虑的因素比较单一,估算误差较大,已不能满足要求。文中总结了传统计算方法的特点,并在传统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电缆材料影响系数、电气设备增值系数以及环境因素影响系数,得到了煤矿10kV供电系统电容电流的修正计算方法。文中以某煤矿10kV供电系统为例,进行了电容电流实测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修正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综合考虑了多因素影响的煤矿供电系统电容电流修正计算方法较传统计算方法的计算误差更小,精度更高,对于煤矿供电系统电容电流的理论估算以及消弧线圈容量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2016年02期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3 ] |[下载次数:253 ]
  • 新凯恩斯理论在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源配置效益中的应用——以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

    郭明环;张峰;焦娜;

    为使图书馆图书资源优化配置,购书经费得到合理使用。文中首次利用新凯恩斯理论模型在封闭系统中的动态特征,依据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10年(2004—2013)年度流通量大的3类(TP3,H3,O1)图书的采购量、借出量及外借比等指标体系,对图书馆图书资源的利用趋势、流通态势和配置效益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构建了读者需求与图书采购的动态关系,以期为今后图书馆藏书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2016年02期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8 ] |[下载次数:160 ]
  • 采动覆岩破坏演化特征模型实验与分析

    来兴平;王春龙;单鹏飞;崔峰;康延雷;

    采动覆岩破坏演化特征研究对煤炭安全开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新疆哈密大南湖一矿130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根据开采技术条件,构建采动覆岩破坏演化特征实验模型;分析覆岩运移特征与声发射监测信息,揭示了采动覆岩单次破裂及来压过程中多次破裂的能量耗散与演化特征,其历程分别为"释放-积聚-释放"与"裂隙扩展-破裂-垮落"。借助钻孔电视判定覆岩破坏演化高度,结果表明:工作面开挖后,覆岩破坏高度随模型开采持续增加,但受下方煤岩体碎胀效应影响,覆岩破坏高度增幅随来压次数增加而逐渐降低。工作面推进至246.4 m时,破裂岩块间形成稳定的挤压平衡结构,工作面达到充分采动状态,采动覆岩破坏高度峰值为96.0 m.相关研究成果为指导工程实践提供了定量依据。

    2016年02期 v.36;No.148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82 ] |[下载次数:464 ]
  •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正>《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是由西安科技大学主办的、以矿业类为特色、兼顾理工学科各门类的综合性学术性期刊。本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全国矿业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繁荣我国煤炭科学事业培养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刊宗旨;主要刊载矿业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材料科学、化学与化工、机械工程、电气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矿业经济、基础科学等专业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2016年02期 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3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下载次数:27 ]
  • 基于聚类算法的岩石CT图像分割及量化方法

    张嘉凡;张雪娇;杨更社;刘慧;张慧梅;

    为研究岩石CT图像分割及量化方法,以识别岩石CT图像中的岩石区、损伤区及背景区为目的,提出了一种聚类算法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根据"物以类聚"的统计原理,按距离相近或相似程度对岩石CT图像中的像素进行标定,从而实现图像分割及量化。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对岩石CT图像中的不同区域进行分割并且实现了对损伤的量化表达;同时,对于结果不确定度影响的初始参数有完全的排异性,从而保证了结果的稳定性;将该算法与阈值分割法进行比较,该算法可避免人为选择阈值导致的误差,从而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2016年02期 v.36;No.148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51 ] |[下载次数:637 ]
  • 大数据煤矿胶带输送机速度状态评估模型设计

    罗波;张金锁;邢书宝;

    当前煤炭行业由于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出现困难,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对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难有作为,煤炭企业亟需转型升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手段重构生产、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同时,中国"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在能源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设备状态等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与预测,推进能源生产智能化,对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运用大数据、信息融合和灰色关联法,设计了一种甄别皮带故障的实用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提高皮带使用效率,降低因皮带损坏导致停工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2016年02期 v.36;No.148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77 ] |[下载次数:260 ]
  • 煤矿水害险兆事件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田水承;寇猛;金梦;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煤矿水害事故的发生,采用事故案例分析、文献调研、关键事件访谈等方法对煤矿水害险兆事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验证筛选,得到了煤矿水害险兆事件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组织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4个一级因素和14个二级影响因素;运用AHP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权重分析,4个一级影响因素按权重大小排序为:个体因素>管理因素>组织因素>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煤矿水害险兆事件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Fuzzy法对某煤矿水害险兆事件管理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该煤矿水害险兆事件管理水平处于"较差"水平,"个体因素"和"管理因素"是主要限制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措施。

    2016年02期 v.36;No.148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54 ] |[下载次数:329 ]
  • 岩溶隧道突涌水危险性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张文泉;刘毓;

    为降低岩溶隧道突涌水的危害,减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采用理论分析与实例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各地质因素的影响,构造以地层因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为一级评价指标,以岩溶化程度、岩层组合等10个因素为二级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并依此建立了岩溶隧道突涌水危险性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齐岳山隧道的2个区段进行了突涌水危险性评价。评价过程中,采用了改进的方法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克服了传统方法需要一致性检验的缺陷,针对各影响因素的不同特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别确定其隶属度。将得到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施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理论分析结果跟现场实际状况基本一致。

    2016年02期 v.36;No.148 18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44 ] |[下载次数:257 ]
  • 加卸载作用下构造煤峰值前渗透率变化特征试验研究

    孙光中;荆永滨;

    利用自行研制改造的含瓦斯煤热流固耦合三轴渗流实验装置,以典型豫西"三软"构造煤原煤样为研究对象,进行三轴压缩下构造煤样渗透率测试,分析了轴向应变-渗透率变化关系;研究了轴向应力加卸载作用下含瓦斯构造煤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轴压缩作用下含瓦斯煤的渗透率与轴向应变的关系呈斜"V"字型走势;渗透率在轴向应力加载过程中减小,卸载过程中有所恢复,且煤样渗透率与轴向应力在加卸载过程中符合负指数函数分布,并给出了数据拟合参数;在加载过程中,有效应力大,渗透率无因次量降低速率大;卸载过程中,有效应力大,使得渗透率无因次量变化幅度减小,变化速率趋近于0.渗透率无因次量与有效应力在加卸载过程中服从负指数函数分布。

    2016年02期 v.36;No.148 19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8 ] |[下载次数:174 ]
  • 浅埋暗挖拱顶直墙结构过街地道数值模拟分析

    贠永峰;熊志辉;熊楚明;

    城市过街地道多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它的突出优势在于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干扰、管线及板涵的迁移改建。城市过街地道对地表沉降的要求比较严格,选择合理的隧道断面形式对控制地表沉降具有很大意义。采用MIDAS/GTS软件建模进行有限元分析,对拱顶直墙与平顶直墙结构变形进行了对比,分析施工分部开挖拆除临时支撑后衬砌内力的变化。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工程环境给出合理的施工建议。结果表明:浅埋暗挖过街地道顶部覆土层过薄,为控制地表下沉需对地层进行加固处理;相同条件下拱顶直墙结构受力变形小于平顶直墙结构;底板弯矩变形较大,二次衬砌结构施工可适当增加底板厚度;拆除临时支撑后初衬轴力与弯矩增大约1~2倍。可为浅埋暗挖拱顶直墙过街地道衬砌内力研究提供依据,也可为实际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2016年02期 v.36;No.148 200-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1 ] |[下载次数:112 ]
  • 水平旋喷成桩引起超静孔隙水压力研究

    王志丰;王亚琼;谢永利;

    为研究水平旋喷成桩对周围地层的影响问题,优化水平旋喷桩设计施工,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水平旋喷成桩引起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水平旋喷施工的影响范围。水平旋喷成桩对周围地层的扰动较大,引发土体中产生较高的超静孔隙水压力。通过对水平旋喷成桩过程的分析,可以分为高压射流形成阶段,高压射流与土体相互作用阶段和水泥土固化阶段。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旋喷成桩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随着施工阶段的改变而变化,高压流体注入时有所增大,而钻喷杆卸杆时则有所减小;成桩引起的最大超静孔隙水压力与注浆压力呈近似线性关系;随着施工距离的增大,超静孔隙水压力不断减小,当施工距离大于15 m时,基本可以忽略成桩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以水平旋喷成桩引起地层反应小于5%作为影响范围控制值,则超静孔隙水压力影响范围约为15~20倍成桩半径,可以采用指数函数的形式表达超静孔隙水压力与施工距离的关系。

    2016年02期 v.36;No.148 207-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4 ] |[下载次数:174 ]
  • 褐煤存储管理及损耗试验研究

    曾彬;秦岭;张磊;陆超;汪后港;李小江;王嘉瑞;

    为了解褐煤在存储过程中的煤质及温度变化规律,优化褐煤的存储管理,对云南区域某种常见褐煤进行现场存储试验。通过现场进行煤堆组堆,预埋热电偶监测试验煤堆温度变化规律,得出了试验煤堆温度变化与存储时间呈指数函数的变化趋势,分析了煤堆易发生自燃部位以及自燃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和处理方法。通过对试验煤堆按照标准方法进行采制样及化验,分析了试验煤种在存储过程中的主要煤质指标变化,得出了试验煤种的煤质指标随存储时间的变化规律,并拟合出试验煤堆煤质随存储时间变化的回归公式。通过结合褐煤存储过程中的煤质变化及试验煤种市场价格,分析了不同存储时间的煤炭价值损失,为该试验煤种如何进行经济性存煤提供了数据参考,研究将对煤炭的存储管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016年02期 v.36;No.148 213-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6 ] |[下载次数:68 ]
  • 柴达木盆地红116井区岩性油藏成藏模式探讨

    白东来;孟庆洋;付晓飞;桂丽黎;张月;陈琰;

    为进一步细化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成藏过程的研究,针对红116井区下干柴沟组岩性油藏中原油成熟度的差异性,采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沉积相研究、荧光光谱等方法,对该地区的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位于下干柴沟组的储层中发育有上部(深度介于3 248至3 252 m)的未熟原油(Ro<0.5%)、中部(深度介于3 328.5至3 334.5 m)的成熟原油(0.8%<Ro<0.9%)和下部(深度介于3 368至3 376 m)的低熟原油(0.5%<Ro<0.7%)3种原油。在沉积砂体质量由下至上逐渐变差及两期成藏的前提条件下,早期的未熟油通过侧向运移至砂体质量最好的下部储层,后因构造变动向上调整至现今位置;晚期形成的低熟油和少量成熟油在密度分异的作用下,致使轻质成熟油聚集在中部储层,中质低熟油聚集在下部储层。

    2016年02期 v.36;No.148 220-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2 ] |[下载次数:128 ]
  • 淮南朱集井田现今地温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彭涛;樊敏;吴佩;任自强;

    矿井热害是目前淮南煤田煤矿地质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文中在汇总和分析井田内32个地面钻孔井温测井数据和2个井下巷道岩温测试数据的基础上,绘制了地温-深度关系图、地温梯度-深度关系图以及井田现今地温梯度分布图,并探讨了该区现今地温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朱集井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1.7~3.8℃/hm,平均2.83℃/hm,地温整体较高,在垂向上表现为传导型增温特点,在平面上表现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地质构造对区内现今地温场起着主要控制作用,岩性特征和地下水活动对地温场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2016年02期 v.36;No.148 24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47 ] |[下载次数:184 ]
  • 葵花秆基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研究

    刘源;贺新福;赵丹丹;宋成建;任秀彬;张亚刚;周安宁;

    为进一步优化生物质基活性炭性能及开拓其应用领域,以葵花秆为原料,在N2气氛下通过管式炉热解制得生物质半焦,以该生物质半焦为前驱体,利用水蒸气活化制备了葵花秆基活性炭。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低温氮气吸附(Low 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tion,N2adsorption)和亚甲基蓝(MB)吸附等方法对活性炭的结构和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葵花秆经过550℃热解可以得到19.25%的焦油、19.84%的热解气以及23.53%生物质半焦,半焦在800℃下,经过水蒸气活化可制得比表面积为576.05 cm2/g的葵花秆基活性炭,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为颗粒内扩散过程控制,吸附动力学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葵花秆半焦经水蒸气活化可制备出吸附性能良好的活性炭。

    2016年02期 v.36;No.148 249-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1 ] |[下载次数:300 ]
  • 一类具有媒体播报效应的谣言传播模型的定性分析

    陈华;

    为了准确刻画谣言传播机理,抑制谣言传播,文中研究了一类具有媒体播报效应的谣言传播模型。利用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详细分析了系统平衡点的存在性及局部渐近稳定性;通过比较定理证明了边界平衡点E0(rumor-free equilibrium)的全局渐近稳定性,利用Lyapunov-LaSalle不变性原理给出了正平衡点E+(rumor-endemic equilibrium)全局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结论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要么传谣者的数量趋于0,要么谣言持续,媒体报道对谣言传播的规模有一定影响。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媒体播报对谣言传播和控制的影响。

    2016年02期 v.36;No.148 255-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02 ] |[下载次数:224 ]
  • 基于LPC2132的蛇形机器人前端执行机构及控制系统设计

    李红岩;侯媛彬;

    为了使蛇形机器人在不同地形环境下能更好地完成搜救任务,文中根据蛇形机器人的特点,从总体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前端执行机构。针对传统的蛇形机器人头部只有搜寻传感器无执行器的缺点,提出采用4自由度的正交机械臂作为前端执行器的方法,并以ARM7-LPC2132为控制器、L298N为电机驱动模块、液晶屏12864为人机交互界面搭建了系统的硬件平台。通过无线路由器WR703n可将天敏S608摄像头数据传至上位机进行视频监控、上位机可通过NRF24L01无线数传模块对下位机进行实时控制、温度测量、烟雾报警、机械臂除障等功能,从而可以进行复杂地形及位置领域的探测。系统程序软件采用C语言及C#编写。系统经过调试,可以实现对障碍物的夹取和搬运等预定功能。无线遥控距离可以达到100 m,而且通信效果稳定可靠。

    2016年02期 v.36;No.148 265-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57 ] |[下载次数:239 ]
  • 基于RBF的模糊积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刮板输送机电机故障诊断

    张永强;马宪民;梁兰;

    刮板输送机是煤矿井下重要的开采设备之一,简要分析了现阶段刮板输送机的故障诊断现状,针对刮板输送机故障种类繁多,相互影响大且不易诊断的问题,根据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理论,提出了RBF和模糊积分相结合的刮板输送机故障诊断数据融合方法。在特征级采用RBF,可以对同类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快速学习和收敛,得到同源数据对每一类故障的模糊测度,以便在高维空间内进行同源数据的线性可分。决策级采用模糊积分理论利用该模糊测度通过模糊积分计算,获得刮板输送机故障信息的预测结果,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容错性,简化了冗余信息,降低了故障相互影响的关联性。刮板输送机减速器电机故障的诊断研究表明,文中所提出的方法有助于克服故障类型的不确定性,在整体上确保故障数据的完备性,正确地判定故障的类型,提高了故障诊断的准确性。

    2016年02期 v.36;No.148 27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50 ] |[下载次数:219 ]
  • 特种车通过曲线部分斜拉桥的运营安全分析

    王凌波;蒋逢炜;招国忠;贺拴海;

    为研究曲线部分斜拉桥结构在超载运营时的安全状态,以某双幅部分斜拉桥为背景,采用基于空间结构有限元数值分析并考虑了计入配筋率的钢筋混凝土本构关系的方法,针对挂车-120车辆荷载,分别建立了单辆车、2辆车和3辆车以不同间距的单侧过桥模式,分析了桥梁结构首次出现开裂、截面首次进入塑性状态、单辆车通过时形成塑性铰直至结构形成机构而进入破坏阶段的全过程结构安全系数、索力分布及结构位移状况等主要力学参数,给出了结构受力特征及多辆车过桥时结构的安全系数与车辆间距的关系。研究表明,此桥在单侧通过1至3辆重120t的挂车荷载时,其保证混凝土不开裂的最小安全系数在2.3以上,车辆沿内幅桥通过时安全系数较高;结构安全系数与车辆间距大致呈线性关系。曲线部分斜拉桥的破坏模式为加劲梁中跨跨中截面出现塑性铰并不断扩大、主墩底截面相继出现塑性铰而形成机构,最终丧失承载能力。当多辆特种车通过曲线部分斜拉桥时,部分斜拉索的索力可能会达到设计峰值,在运营管理中应给予重视。

    2016年02期 v.36;No.148 288-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8 ] |[下载次数:71 ]
  • 下载本期数据